伏尔加河水电站的成就与代价
1930年2月12日,联共(布)中央决定开始对伏尔加河能源和灌溉问题进行研究,伏尔加河大规模改造由此起步。苏联历史恰恰在几个月前发生转折——1929年,“新经济政策”被中止,第一个五年计划上马,其后延续了一个甲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到1989年最后一座水利枢纽(切博克萨雷)投产,伏尔加河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与苏联兴衰之路近乎耦合。
*文章系《伏尔加河上的水电站:苏联水利建设的得与失》( [俄]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 著 华盾 译 三联书店2022-4)“结语”。
在伏尔加河上。20 世纪20 年代(D.I. 阿尔汉格尔斯基水彩画,乌里扬诺夫斯克国家列宁纪念馆)
文 | [俄]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
在俄国,水利建设规划于1698—1917年开始编纂和实施,旨在通过兴修运河、水坝、水库和船闸,更新水路,以便利货船和军舰通行。众多伏尔加河水资源开发项目的基本思想系将伏尔加河与波罗的海、白海、黑海和北冰洋流域贯通。天然水道大大促进了全俄市场的形成。供私营工农企业用电的小功率水力装置和枢纽建设亦同时开始。
1921年后,水利建设在国家电气化计划框架内进行,但几乎未触及伏尔加河流域和小功率的塞兹兰水电站。1910年,以于萨马拉湾地区修建水电站之法利用伏尔加河水力能源的计划在萨马拉出炉。对该问题的勘测设计研究在20年代末以前由地方所主导,从1930年开始集中化。以萨马拉“伏尔加工程局”为基础,大伏尔加构想出现,并以中央党政机关指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从30年代初开始,可行性论证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苏联政治精英赋予水利建设以重要意义。伏尔加河根本性改造方案的基础理论于1931—1937年制定。受政府委派,苏联国家计委负责协调多部门和机构的大量工作,包括俄苏国家计委、苏联最高国民经济会议、重工业人民委员部等。尤其繁重和广泛的研究及辩论于1933—1936年进行。
“大伏尔加”规划的改进过程首先取决于政治局势和勘测设计研究结论,后者形成于苏联计委或其他部门专家委员会的鉴定。通常,专家委员会将对上交的勘测设计材料进行研究,并就其现实意义和适用性得出结论,但专家们也会受巨大政治压力的规塑。一个典型例子便是1936年4月的苏联国家计委专家委员会,专家们重修了早先的大伏尔加构想,提高了淹没最大容许规模,孤注一掷于水利枢纽的能源价值。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乌里扬诺夫斯克区戈罗季谢村旁的伏尔加河,1930 年(V.I. 阿普拉克辛摄,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国家档案馆)
政府内外学术机构对俄国,尤其是伏尔加河流域水利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贡献巨大。研究力度和范围从30年代开始扩大,以论证伏尔加河自然资源经济开发方案。苏联政治精英明白,若无基础科学研究,工业技术加速发展无从谈起。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在“大伏尔加”规划的可行性论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水电设计研究院”“水利设计研究院”及其前身,在研究阶段里从始至终系首要的政府内学术机构。正是它们设计出整个伏尔加河梯级水利枢纽。与民用的水电设计研究院不同,水利设计研究院在1953年以前隶属于内务部,因此拥有更大能力。1962年两院合并,这意味着苏联勘测设计研究垄断化过程之终结。
大量材料揭示出20世纪30—80年代伏尔加河水利建设的主要因素:
1.主导因素系工业、交通、供水和农业发展之需。伏尔加河上游水利枢纽具有运输-动力意义,中游主要侧重能源-交通意义,下游具有灌溉-能源意义。全部8座水利枢纽保障着交通、居民和工农业企业的用水需求。
2.巨大国防意义。建立强大军事工业集群是苏联最重要的内政方针。在战争时期,伏尔加河上游水利枢纽几乎是莫斯科电力系统唯一的不间断电力来源,这证实了苏联一种立场之正确性,即水力发电是工业能源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水利建设的成功经验。它继承性地贯穿在伏尔加河水利枢纽营建过程中,因为一处工程竣工后,工程技术设备和人员会被调派至新工程。
4.高科技实力。最复杂的问题得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纾解,科学研究由政府内外的学术单位完成。
5.法律基础。法律基础在政治体制的集权主义特质和各级政府的巨大行政资源上建立。法律文书反映出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公有制原则,但这终究导致了粗放式开发。
6.囚犯强制劳动力被广泛应用在30—50年代的6座水利枢纽建设中。
囚犯在采伐森林以修建乌格里奇水利枢纽大坝,1938 年1 月15 日(照片来自乌格里奇国家历史建筑与艺术保护区博物馆)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伏尔加工程局的设计师决定着伏尔加河的进一步改造过程。最终,为使电能生产和航道深度最大化,并保障居民、企业和农业灌溉用水,拥有最大蓄水位的大型水利枢纽被提上议程。但这亦造成大面积农田被淹没,并给渔业经济、自然环境造成巨大损失等负面影响。对伏尔加河水资源综合性能源利用的强调,为30年代末,尤其是50—70年代浩大的水利建设创造了机遇。正是时,在“大伏尔加”规划框架下,大功率水电站建设在苏联展开。
伏尔加河水资源经济开发构想的优先方针包括:1)从交通利用转向综合利用;2)梯级方案;3)功率最大化;4)勘测设计与施工集中化;5)由中央机关通过指令做出设计和建造决策;6)划拨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
中央党和经济机关宣布加速综合性水利枢纽修建,并确定上述方针。整个国家的利益被置于首位,但地方政府每每对建造过程施以重要影响。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伏尔加边疆区政府对在日古利地区修建水电站的执着游说、50年代雅罗斯拉夫尔政府对科斯特罗马低地工程防护的坚持言犹在耳。随着行政指令体系的衰朽,地方政府的意见被愈加考量。但在1991年苏联解体以前,央地关系终究建立在“领导-属下”原则之上。
招贴画《伏尔加河水利枢纽突击建设者队伍再壮大些!》,20 世纪30 年代后半期,佚名(图片来自雷宾斯克国家历史建筑与艺术保护区博物馆)
30年代初以前,伏尔加河开发构想主要聚焦其运输意义,随后方加入发电、供水和农业灌溉维度。侧重能源意义的综合构想于1936年4月确定,这缘于斯大林的加速工业化方针,要不惜任何代价为重工业供电。
因此,征服伏尔加河之新构想的主要目标变为:1)为苏联中央和边缘地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建设能源基础;2)保障连通五海的深水航道;3)改善居民和工业供水;4)利用水资源灌溉干旱农田。
第三工段段长内务人民委员部少尉M.L. 克留申在雷宾斯克水电站在建建筑前,苏联,1939—1940 年(照片来自雷宾斯克国家历史建筑与艺术保护区博物馆)
伏尔加河水利枢纽设计文件的编纂过程较为艰难。负面因素是每有脱离实际的唯长官意志论,以及缺少在平原河流岩基上建设重型水利设施的经验。艰难情况出现于水库设计过程中,因为久无规定淹没区各项措施执行的统一标准文件,水库经济各干系部门故而极力减少自身开销。
设计文件质量不高、提交不及时以及反复修改致使计划搁浅。不仅水利枢纽的某些设施建造中断,库区移民安置、居民点工程防护、水库库底清伐云云亦受影响。
通过研究水利枢纽建设过程,特别是水库建设过程可以断定,水利枢纽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先级。尽管如此,其工期远远长于其他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库区筹备工作平均在水利枢纽建设两年之后开始,并尽力在临近首次淹没时结束,由此可见时间极为有限。建设一座水利枢纽平均需12年,水库需5年。
为修建伏尔加河水电站,强大的专业化施工单位因此设立,这些单位的结构复杂,且根据工程进展和规模而调整。运行于伏尔加工程局、古比雪夫水利工程局等水利建设单位中的行政指令体制,官僚化程度高、创新敏感度低,其经济活动故而自相矛盾、前后不一。
伏尔加河梯级水利枢纽建设过程吊诡地将组织和技术进步与囚犯非熟练劳动力相结合、将新技术应用与某些场合的薄弱机械化相结合、将提高人民福祉的口号与强制移民至不宜居之所相结合。
招贴画《人民愿望已实现》,20 世纪50 年代,苏联
水利建设进程中的生产指标取决于组织、生产力、机械化、物质技术供应、人员组成和技能的水平与架构,以及激励劳动与合理化建议的刑赏机制。在粗放对待物力与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有形和无形的劳动激励措施(劳动竞赛、先进工作方法、累进工资制等)无法彻底实现,也无法从根本上改进行政指令经济体制。
伏尔加河水电站修建过程中的主要负面因素是劳动组织不合理和各种资源浪费。水利建设工人由雇用工和劳改工组成。古拉格囚徒的强制劳动在30—50年代被广泛使用,同时通过现场雇用、招工、社会征召、借调、毕业分配和劳动动员充实自由劳动力。
囚犯劳动力有效使用的主要因素是囚犯数量、劳动能力、劳动生产率和技能水平,以及生活条件、监禁制度、被装保障、口粮供应和医疗服务。水利建设劳改营中通常有数量巨大的囚犯,参与施工的囚犯比例平均比苏联古拉格的该指标均值高8%。劳改营的不稳定因素主要系囚徒违反监禁制度、生活条件恶劣、医疗保障不足,以及缺衣少食。但强制劳动的动员方针在30—50年代着实为伊万科沃、雷宾斯克、乌格里奇、古比雪夫、斯大林格勒和高尔基水利枢纽建设提供了助力。
阿赫图宾斯克劳改营囚犯的居住条件,1952 年(照片来自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
下列因素阻碍着伏尔加河水库淹没区筹备措施的执行:组织不善,物力、人力和财力保障不足,设计文件反复修订且提交不及时,日不暇给,以及移民的消极对抗。因此,筹备措施的实际执行期限接连变化,计划时常搁浅。水库的设计工作在淹没开始前鲜能全部完成。
六七十年代在萨拉托夫和切博克萨雷库区,淹没区筹备工作的执行愈呈积极之势。资金投入提高,以致居民疏散条件改善,包括移民农业生产和设备的恢复。浸没区的工程防护规模亦有扩大。这缘于地区利益获得顾及,其他水库建设积累下的经验,部门间更加明确的责任分工,以及设计文件质量的提高。该阶段的许多花销因此得到最大节省。
新档案的问世使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备受争议,特别是30—50年代初这段时间。计划任务中断、延期、变更甚至缺失的情况不一而足,从而表明计划任务的优先级在现实中并非绝对。同时,计划有时亦系重要的经济活动调节器和有效的操纵工具,为中央奖惩水利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领导制造由头。然而最终,该政策导致了工期延长和资源滥用。
莫洛加市拆除房屋,准备搬迁,1937—1939 年,雷宾斯克水库淹没区(照片来自雷宾斯克国家历史建筑与艺术保护区博物馆),雅罗斯拉夫尔州
伏尔加河梯级水利枢纽建设计划搁浅的主要原因在于:1)低效的劳动力组织和管理架构;2)熟练劳动力短缺及不合理使用;3)技术利用不充分;4)缺少工作统计和品控;5)物资供应薄弱;6)计划不周。这些原因可直接追溯至俄国文明的一个特点,即资源过剩(如自然、地域、人力等)造成的粗放性。我们看到的代价与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是固有的,是系统性的,它贯穿伏尔加水电站兴建始终。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划分出伏尔加梯级建设的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1933—1950年(伊万科沃、乌格里奇和雷宾斯克水利枢纽);2)主体阶段——1950—1962年(古比雪夫、斯大林格勒和高尔基水利枢纽);3)收尾阶段——1962—1989年(萨拉托夫和切博克萨雷水利枢纽)。
古比雪夫水利枢纽溢流坝施工全景,1954 年(照片来自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文件档案馆萨马拉市分馆),萨马拉州
水利建设对伏尔加河流域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复杂而矛盾的影响。60年代初以前,伏尔加河水电站发电量在全苏电能生产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并于1962年达到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2007年为3.1%。热电厂发电量同时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伏尔加河水电站成为苏联统一能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主要为大型工业集群和居民点供电。边远乡村和农业企业的电气化则按剩余原则进行。
贯穿伏尔加河全线的水库链使水道保证深度达到3.65米,货船尺寸和载重得以增加。负面影响则是河流经济转型带来的巨大耗资和库底的一步步淤塞。
干旱农田灌溉的计划指标未曾达到。50—80年代,随着浇灌面积增加,土壤盐碱化过程开始,肥力下降。今天,灌溉面积大幅缩减。
水库是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但另一方面,由于浪费、净水设施建设滞后以及水库表面大量水体蒸发,水资源赤字增加。
古比雪夫水利枢纽施工时截流伏尔加河(从浮桥上倾倒岩石),1955 年10 月末(照片来自陶里亚蒂地方志博物馆),萨马拉州
苏联时期,伏尔加河水利建设被看作以大型工业企业为重的地区综合性开发工程。通过建设新居民点,合并原有施工基地、交通线路等基础设施,组织大量水利建筑工人,水电站建设所在地生成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心。但水力能源只是伏尔加河流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已。
水电站竣工后释放的巨大建筑资源成为新工业集群建设的决定性变量。正是在水利建设托拉斯基础上形成了陶里亚蒂-日古利、伏尔加、外伏尔加等机械制造、化学和建筑工业集群。但其主要负面影响系增加了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运输距离,降低了企业运营和居民生活条件。
地区城市化步伐加快。在水利枢纽兴建地,新城倏尔扩大,老城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势头最盛的系古比雪夫和斯大林格勒水电站周遭。与此同时,居民点和生产基地建设致使水利枢纽造价上涨,工期延长。
伏尔加河水库营建导致宜居家园丧失,居民被迫迁居至优质供水困难的高地。移民生活条件每有恶化,但许多新建大型居民点的基础设施水平则有所提高,教科文卫综合体逐渐形成。
浩大水利工程的主要负面影响在于自然环境遭受的人为压力飙升,大面积珍贵农田被淹,且其损失无法挽回。
市级镇契卡洛夫斯克的墓地搬迁与安置,1954 年,高尔基水库淹没区(照片来自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文件档案馆萨马拉市分馆)
对淹没区和沿岸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而言,伏尔加河梯级造成大规模且自相矛盾的影响。之于历史遗存的态度先决于下列因素:政权之集权主义准则、意识形态之首要地位、官员之无能怠政。在30年代的伊万科沃、乌格里奇和雷宾斯克水利枢纽淹没区,宗教建筑和贵族庄园几乎未经研究即被摧毁。但在50年代的古比雪夫尤其是高尔基水电站工程中,则愈加对最具价值之历史文化遗产予以工程防护。在六七十年代切博克萨雷水库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最大化保护。较之以往,更加广泛的工程防护促进了宝贵历史自然景观的存续。高尔基水电站淹没区的文物抢救和保护范围亦有扩大。
相较其他文物,考古遗存的境况更佳。为抢救淹没区的考古遗存,30—60年代专门建立了考古学研究所勘探队。未来水库的面积大小决定着勘探队的工作量,以及未探明和损失的遗产数量。
下列因素严重影响考古研究的质量和完整性: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不足,时间限制,以及研究对象选择的特殊性。获得相对完整研究的遗产不超过已知遗产数量的15%—20%。但另一方面,勘探工作使关于伏尔加河流域近乎所有民族历史的珍贵考古材料得到保存,并为进一步研究注入巨大动力。
伏尔加河水库建设不仅不可挽回地破坏了物质文化遗产,也极大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传统手工艺、经济形式和风俗淹灭,传统价值观与道德退化,精神支柱遗失。
淹没前的尤克斯基修道院建筑,1940 —1941 年,雷宾斯克水库淹没区(照片来自雷宾斯克国家历史建筑与艺术保护区博物馆),雅罗斯拉夫尔州
人类活动向伏尔加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大规模介入,造成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河滩地和超河滩地、近岸农田的生态系统发生从微调到灭绝的一系列变化。伏尔加河几乎完全变成一个调节水系。
伏尔加河水库生态状况的主要负面因素有:1)人为污染;2)伏尔加河及其支流的径流调节;3)二次污染。这些因素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经过水利枢纽的多次截流,伏尔加河已变为一个沉降槽,而愈加严重的人造污染物则成为毒源。随着这些有毒物质在库底累积,水体二次污染的危险性陡增。
与社会经济领域紧密相关,水利建设对伏尔加河流域自然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包括:1)水库近岸37.74万—151万公顷地区的微气候发生改变;2)河岸重构,河间地形成(占水库表面积的20.3%),130万—390万公顷近岸农田被浸没;3)沉积作用和淤塞严重(占水库表面积的38.9%);4)渔业经济巨变,捕捞量减少,品质恶化;5)流域内地震活动性增强;6)林地面积骤减。这些影响必将进一步导致人类经济活动条件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
伏尔加河畔斯塔夫罗波尔市,I. 雷巴科夫摄,1952 年,鸟瞰照片(照片来自陶里亚蒂市“遗产”博物院),萨马拉州
伏尔加河系欧洲最大的河流,其水资源利用综合性构想的实现已然导致伏尔加河梯级水库及其近岸地区的生态状况发生系统性恶化。整体而言,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关于自然资源利用的国家政策,曾经具有并将继续具有粗放式、不合理的特点。今天,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态危机已迫在眉睫,有关人类精神存在和物质生存的尖锐问题已然萌生。务必及早反思国家自然环境政策的基本原则,包括大小河流(尤其是平原地带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将水库打造为优质水源应当成为优先工作,否则,伏尔加河流域或将重蹈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间地之覆辙,因大兴水利而沦为一片沙砾荒漠。
本研究的核心结论可一言以蔽之:以毁灭数千年形成之文化和自然环境为代价去创造国家民族的经济繁荣,断不可为。
▼
伏尔加河上的水电站:苏联水利建设的得与失
[俄]布尔金·叶夫根尼·阿纳托利耶维奇 著
华盾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4
ISBN:9787108073440 定价:88.00元
这是一部伏尔加河水利史,甚至苏联水利史。
1930年2月12日,联共(布)中央决定开始对伏尔加河能源和灌溉问题进行研究,伏尔加河大规模改造由此起步。苏联历史恰恰在几个月前发生转折——1929年,“新经济政策”被中止,第一个五年计划上马,其后延续了一个甲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斯大林模式”形成。到1989年最后一座水利枢纽(切博克萨雷)投产,伏尔加河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与苏联兴衰之路近乎耦合。在本书中,关于伏尔加河水利枢纽的筹备和建设经过、大规模搬迁、劳改营犯人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对文化遗产的选择性抢救的描述,为更广泛地了解现代社会的水利建设和“斯大林模式”提供了极好的例证。
“斯大林模式”被很多人认为是近现代史上集权主义的典型代表;相反,也有推崇者肯定苏联政府在国家发展上的巨大成就。在本书描绘的伏尔加河水利建设中很容易找到两种迥异观点的证据,既有古拉格、自然和人文生态悲剧,又有发电、航运、科技等千秋之利。但无论如何,“苏联”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